永久网址:nuowenhua.cn (傩文化的拼音)
开山,在汉语中大致有以下几层意思,事物初创阶段;佛教用语,在没有寺庙的山上开建寺院,后喻指开创一种行业或流派,开创者,或首次主持;开垦荒山等。“开山莽将”也称开山猛将,或开山、山王(山神)。从命名角度考证,其义不言自明。
黔北民族对其角色的命名寄予了理想化的共同文化想象,有着美好寓意与象征的隐喻性。“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没三分银”,这是对贵州自然山地地貌气候特征的描述,当然这也极大的限制了当地人的生存与发展。
民族内部迫切希望发展,或祈求降临一位能对其生活带来实质方便与改善的神祗,自此“开山莽将”则应运而生,符合了其民族内外逻辑。“开山莽将”(或猛将),从字意理解,可将其武将或猛将对等,这体现出传统农耕社会,冷兵器时代,乃至更早的史前人类,对来自肉身力量的崇敬与迷信,对生存与生命最为质朴直接的认知。
从造型角度而言,开山猛将形象充满想象,虽狰狞夸张,但不失质朴,有异性同构的造型特征,予人一种崇高美的审美感受,这一形象的独创性,体现出该区域民族文化独特的审美特征;
从角色功能的角度而言,其驱邪纳吉的正神身份,体现出该区域民族美好的文化想象,予人安稳、踏实,保得一方安宁的内心感受;
从宗教信仰角度而言,该形象体现出巫傩与道教融合的典型性,有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代表性;
从地域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地方政府有意识地强化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使其成为该地区巫傩文化的文化符号代表,而该角色也极好的体现出了巫傩文化神秘、夸张、驱邪纳吉的文化本质特征。
综上所述,将其单独展开研究讨论,对于区域民族文化理解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关于“开山莽将”的身份有多种解释。有传言“开山莽将”是蚩尤麾下的一员大将,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但是关于蚩尤大将的说法,也无从考证,可能多是对其苗文化溯源或夜郎文化的一种追加比附。
按“开山莽将”造型特征区分有正神与凶神之说法,所谓正神则是善良正直的,而凶神则是勇猛凶悍夸张的。而“开山莽将”一般安排在下半坛出场,属“凶神”系列,并排于押兵先师、龙王、灵官、钟馗等。
“开山莽将”是桃源洞中一员镇妖猛将,相传他身高一丈二尺,头上长着一对红色的角,一顿饭能吃下一只整牛,行走起来山摇地动。同时,他还手执金光钺斧,专门砍杀五方邪魔,他相貌虽然凶恶,但一贯扶弱惩强,曾为百姓扫除三头八臂的妖怪。
“开山莽将”与远古神话有着渊源关系,甚至认为高于“水神”为代表的二郎神角色地位 ,一度还影响到了日本。
其推论依据来源于两点:一是在黔北傩堂戏《鸡毛打铁》中开山的开场自述中提到,“吾是盘古山化身”;二是在20世纪30年代岑家悟写的《图腾艺术史》中关于‘盘古氏’的插图,他运用了头上长角的“开山莽将”神祗,而该神与传统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着密切关系。
在对“开山莽将”面具的制作上,民间有完整的造型口诀。德江傩面具制作传承人黎世宏在面具制作过程中遵循的是“火焰眉毛圆眼睁,来在傩堂砍五瘟;一对肉角顶头上,獠牙血口凶猛神。”
而枫香溪镇王国华在面具制作过程中则遵循“下面三寸三,上面三寸三;中间五五等(五公分半),两边一样宽。”前者从具体细节构成的角度确定了角色特征,后者则从对称均衡的角度整体把握形象塑造,但最终呈现出的总体形象是较为相近的。
上文介绍,其身高一丈二,手执金光钺斧,一顿饭能吃一头整牛,行走起来山摇地动。被描述为“开山猛将生得恶,一对獠牙一对角;开山牙齿颠倒颠,晒干牛皮嚼九斤;一顿要吃三斗三升炒谷米,八十斤肥羊囫囵吞;嚼骨犹如吃炒豆,只见肋骨两边分;檬子树上去擦痒,皂角树上去安身;有脚行去三千里,反身转来关大门…”。
在傩坛中,除了专门砍杀东南西北中五方鬼怪、十方邪恶,为各路神祗开路,“开山莽将”还充当净扫傩坛的猛神职责,此外还肩负驱邪收妖、追回失落灵魂之重任。
为此,请傩的主人,若家中有病人,则需增加开山追魂环节,以达到对愿主冲傩的慰籍。其整体造型怪诞,神采生动,线条奔放,且充满力度。
具体造型上,头长对角、嘴吐獠牙、眉毛倒竖(或火焰眉)、眼珠暴突,以直立的双角和狰狞的獠牙突出其威猛,以炯炯有神的双眼和烈焰般的眉毛刻划其嫉恶如仇的性格。
其造型夸张且不失质朴,符号运用的高度概括,甚至呈现出一种抽象化的特征,其诡奇的形象与咄咄逼人的气势令人倍感恐惧,予人以勇武、凶悍、威严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暗示。对人造成的这种感受和暗示,极好的体现出其角色的身份特征。
《庄子•天地篇》中言:“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这就使道教的造像艺术不仅要明道,还要明德;不仅要反映神的神性,也要反映道教的信仰宗旨;不仅要表现其作为神的尊严,还要表现其所具有的道德,以及内在的美和它的神通。
所以,道教的造像是道教德性的具体化和人格化体现。吴承恩所著《西游记》第十四回中写道,“我那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紧箍咒儿’,你可暗暗地念熟,牢记心头,再莫泄露一人知道。”此乃观世音菩萨对唐僧的告诫,以紧箍咒对孙悟空加以控制。
这是一个极其有意思的象征或隐喻,孙悟空可大闹天宫,能力自不必多言,区区一个唐僧并不能对其加以控制,然而一旦套上紧箍,则情形完全发生逆转,即谁能念出咒语,则都能对孙悟空加以控制。
而在黔北傩堂戏中的“开山莽将”面具形象中,大部分面具都在其额头雕刻有类似孙悟空额头上紧箍一样的法器,目前尚且难以判断,这一符号在面具中出现是在何时。
但不论如何,这种受到佛教、道教、经典文学作品影响的因素,极大的丰富了面具造型的文化内涵。“开山莽将”作为一个区域民族文化想象的角色,其狞厉夸张的造型,令人不寒而栗,在戏剧中其降妖驱邪的身份,更是显现其法力的非同一般,然而这种法力一旦得不到约束、限制,则极有可能对百姓造成祸害。
对其额头上加以一个类似“紧箍咒”的符号,一方面极好的说明其法力与能力并非任性而为不受限制,它时刻暗示在“开山莽将”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神明在监视、监督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开山莽将”并非是一个不受任何人或宗派管束的对象,它受到了来自神或宗教的教化,能够通人性,非等同于一般恶鬼妖怪。
至此,该符号形象极好的对民众心理形成安慰,尽管其外貌恐怖可怕,但内心深处是将其封为类似神明进行供奉。
色彩的运用在面具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红脸关公”,将红脸等同并列于关公,隐喻出红色所具有的典型象征意义,即正义、忠诚,与自然中的火、太阳等外在物理性产生关联,予人温暖、光明、能量之感。
由目前所看到的“开山莽将”面具用色看来,其用色主色调以红色、黑色为主,其次则为黄色。
从色彩美学角度分析而言,这是最为经典的配色之一。从历史考古学角度分析,我们从先秦战国时期的墓葬挖掘看来,早期大量出土的冥器或陪葬漆器便是该色调样式,从而可以看出其实该色调样式的使用历史渊源之久远。
红色体现出正义、光明,而黑色则体现黑暗、恐惧、邪恶。这两个主色调一阳一阴的结合,具有极强的色彩张力。
在很久以前,开阳府有个叫开山的人,他眼睛暴鼓,耳朵竖立,门牙
露出口外,颈脖青筋突露,面相十分凶恶。常言道:一日怀胎,九月分娩。然而开山的母亲却怀了他十二个月整。
他母亲怀他很辛苦,还常到神前算卦,庙里抽签,烧香拜佛,可腹中胎儿还是生不下来。她又听说,周公文王的卦最灵,于是又做起香案到周公文王之处问卦,周公文王听了她的情况后,甚为奇怪,于是就用香案降起神灵,将一把小铜钱抛落在地上
当第一枚铜钱落地时,周公文王一看,对她说:“你们房中有妖精在作怪。”第二枚铜钱落地时,周公文王又对她说:“你的命可能难得活了。”当第三枚铜钱落地时,周公文王一看,房中生下了一个小将军。
开山生下地来号哭三声,直震得地动山摇,兽奔马飞,就连桃园洞中的唐氏太婆也被惊动,急急走来看是谁家小孩在啼哭。唐氏太婆近前一看,这个婴儿背上有七寸多长的红毛,头上有一对朱砂角,此时不哭不闹,正在地上乱舞着四肢游玩,再一看,他的母亲已经死了。于是唐氏太婆就把开山用八幅罗裙包起来抱到桃园洞中哺养起来。
开山每餐要吃一担二斗米,口中长着三十六颗牙,如果饿了就连毛铁也可吃四两,晒干的牛皮可吃九斤。每天都要去洞外的檬子树上擦痒,去皂角树上去翻身。
长大后,他的力气大得吓人,一般的刀、枪、棍、剑都不能随他的心意,于是他就去请当时最好的铁匠鞠公老师给他打了一把又大又沉的金瓜月斧,他走到哪里,那里的龙虎猛兽、鬼神妖怪都十分怕他,一看到他的那柄金瓜月斧就更怕了,只有远远地躲开。
贵州德江土家族傩戏艺人只要认为哪家房里有邪神鬼怪在害人,就要演开山莽将这出戏。演出时,傩戏掌坛师头戴开山面具,身穿金甲,手执一柄木制的金瓜月斧,在牛角和鼓锣声中左砍右杀,驱赶邪魔鬼怪,为主人消灾纳福。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部分内容根据公开资料和网友投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联系方式:cyjxin1@qq.com
永久网址:nuowenhua.cn (傩文化的拼音)
傩为何物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