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源傩舞

大源傩舞,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舞蹈,素有“活化石”之称。早年,它因“娱神娱人”的功能而兴盛,至“文革”期间道具被毁,沉寂消失了41年。如今,大源古傩“复活”了,重新焕发出异彩,继2005年被省政府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去年又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傩,不再是单纯的村民自娱自乐之物,而是逐渐演变成泰宁县的一个文化元素。

古村古傩 娱神娱人

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落。但让人吃惊的是,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居然有千余年的“村龄”。

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大源村的老祖宗严续在朝廷做官时被人诬告,被囚狱中,幸得当时的禁官赵元德将他密释,他只身逃到新桥大源村,此后严姓就在这个小村落里繁衍生息。避过风头后,严续再度出山,官居宰相衔,皇上还把宫廷里的傩舞,当时叫“和藩舞”赐给他,让他带回家乡。于是,傩舞代代相传,舞了千余年。

大源傩舞原始古朴,既有反映原始社会劳动、生活、战争的场景,也有驱疫赶鬼、招财进宝、祈求丰年等欢快的舞蹈动作。傩舞人脸上戴的傩面具,是傩文化的特征,形象或凶恶或粗犷或温婉,代表不同的神像,用樟木雕刻彩绘而成,不怕虫蛀。大源傩舞有一个情节,4人抬着一个塑像,傩舞人围着塑像起舞,这个塑像就是严续的恩人赵元德。千余年来,严氏子孙为纪念这位恩人,不仅为他造庙供奉,更将其塑成金身,年年舞傩以示祭祀。

大源村北倚江西黎川、东邻邵武市、西毗建宁县,曾经是泰宁周边地区通往江西黎川的必经之路。清代以前,这个村有数百户村民,设有圩场、饭店和客栈,方便过往客商投宿和吃喝,连当时邮路也是经此地到江西黎川德胜关,成为一个跨省的中转站。因此,新中国成立前,每逢舞傩,大源村可谓人山人海,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跑来看热闹。

村里75岁的老人严仰春,至今仍对新中国成立前村民舞傩的场景印象深刻。他说,那时舞傩,一是为了好玩,更是为了敬神,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二十五,尤其是庆丰收的十月十五,村里的4支傩舞队就要出动,“金童玉女”手捧“玉如意”“蟠桃”“金元宝”在最前面引路,傩舞队走家串户“送福”。有时傩舞队还会从村里远途舞傩到乡里,沿途全是前来看傩舞的乡亲。那时候,物资贫乏,舞傩人没有演出服装,队员们就去借妇人绣了花边的对襟长袍,以假充真,后来连这种长袍也不容易借到了,大家就干脆打赤膊跳,即便是在严寒的正月里也是如此。

断代边缘 古傩复活

从1954年起,大源村的4支傩舞队全部停止了活动,尤其是“文革”期间,许多珍贵的傩面具及傩道具也被烧毁,流传了千余年的傩舞,悄悄地退出了社会舞台,面临失传。

1995年,是大源古傩新生的历史时刻。这一年,泰宁县进行民俗文化调查,获知大源村有古傩舞后,决定抢救这朵古民俗奇葩。可此时,傩舞已停跳了41年,健在的老艺人所剩无几且都年过古稀,很多动作都回忆不起来,古傩处在断代边缘。

严建华,今年44岁,读过高中,是村文化协管员,他从小就听村里老人说起傩舞,但没见过。第一次在县城尚书第,严建华看到了傩舞的面具及蜡像,非常激动:原来这就是老祖宗传下的东西!得知县里要重新组建傩舞队后,严建华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将村里老艺人传授下来的动作、队形用图稿的形式画下来,再到县档案局、图书馆查找资料,还到邵武和江西黎川等地走访搬迁出去的大源村老人,一点一滴地将古傩舞拼凑完整。

有了完整的图稿后,严建华与筹备组的几位成员每天晚上挨家挨户到村民家里请人来跳舞。但村民们不是担心会耽误田里的农活不愿学,就是学了几天又打退堂鼓。好在严建华与筹备组的成员都主动参加,几位年过古稀的老艺人也每晚赶来,手把手一招一式地教,加上县文化部门来人帮着指导,曾经失传的古傩终于慢慢地复活了。

1 个月后,大源村农民业余傩舞队准备在村里亮相,可是没有道具、服装怎么办?严建华与筹备组成员在村口贴了倡议书,村民们5元、10元地捐款,筹到了500 多元钱,配齐了鼓、锣、如意等道具,县文化馆出钱做了傩面具。没有服装,大家依然打着赤膊简单地亮相了。那一天,村里比过年还热闹,家家户户备好鞭炮“迎傩”,一些老人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年9月,傩舞队前往三明参加国庆民间民俗表演,获得优秀演出奖,这是大源古傩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谁也没想到,10年后,这支农民傩舞队登上了央视的舞台。

古傩新生 古村扬名

把傩舞跳进北京,大源村民没人敢想。

那几年,县里和乡里投入2万元,重新设计购置了一批服装、道具。作为队长的严建华,尽量组织傩舞队参加各种演出,以扩大傩舞的知名度。村里也在演出期间,发给傩舞队员适当的误工补贴。

从参加宁化首届客家祭祖、大金湖中秋焰火晚会、香港回归踩街等活动,到参与泰宁国家地质公园揭牌、泰宁“申世”“申魅”……渐渐地,在泰宁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里,都有了古傩粗犷的身影。流传了千年的古傩,不再是单纯的“娱神娱人”,渐渐演变成泰宁旅游的一个文化元素,为泰宁旅游发展增添亮丽一笔。

2005 年,是大源傩舞的丰收年。这一年,大源傩舞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6月,作为省民间艺术团成员单位之一,大源村农民业余傩舞队代表福建参加江西南昌国际傩艺术周,从来自全世界的36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银奖及优秀演出奖;随后,他们进京为泰宁“申魅”助阵,古朴的演出博得现场专家与观众的满堂喝彩;在泰宁摘得“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桂冠后,他们应邀再次进京参加庆典表演,成为入选央视的5个播出节目之一。

与此同时,大源村民舞傩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严建华笑着说,原先是没人愿意学,现在是觉得学舞傩好,可以经常出去演出“看世界增见识”。如今,在大源村,90%以上的年轻人都学过傩舞,连几岁的稚童都喜欢拿着面具、木刷跟在后面跳。每逢傩舞队出动,村里都要放鞭炮迎送;队员演出误了农活,亲朋好友都会来帮忙;比赛拿了名次,村里人比队员们还高兴。而严建华,也于2008年被授予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大源古傩走出了深山,也以独特的方式“挽救”了古村落。原先,许多村民都想将自家的老屋拆掉建新房,但古傩出名后,吸引了各路媒体及摄影家到这里拍摄古村落、古民俗。看到自己眼里的破旧老屋、老村,成为众多记者与摄影家眼里的“宠儿”“无价之宝”,村民们渐渐意识到“拆了就不可能再有了!”“祖宗留下的东西要保护好!”如今,村里另外选址给村民建新村,大家齐心协力,保护这个流传千年的古村落。(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2月25日 14:53
【本文责编:思玮】

免责声明:本知识库部分内容根据公开资料和网友投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联系方式:cyjxin1@qq.com